相關文獻


拳經:

一舉動,周身俱要輕靈,尤須貫串,氣宜鼓蕩、神宜內斂,無使有缺陷處、無使有凸凹處、無使有斷續處,其根在腳,發於腿、主宰於腰、形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。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,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,上下前後皆然。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,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,如意要向上即寓下力,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;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虛實宜分清楚,一處有一處虛實,處處總此一虛實。周身節節貫串,無令絲毫間斷耳。
長拳者,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。掤、捋、擠、按、採、捩、肘、靠,此八卦 也。前進、後退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,此五行也,『掤、捋、擠、按』,即乾、坤、坎、離四正方也。『採、捩、肘、靠』,即巽、震、兌、艮四斜角也。『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』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。合之則爲『十三勢』也。

拳論:

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黏。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。雖變化萬端,而理唯一貫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
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。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。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。英雄所向無敵,蓋皆由此而及也。
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概不外壯欺弱,慢讓快耳。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。察「四兩撥千斤」之句,顯非力勝,觀耄耋能禦眾之形,快何能為。
立如枰準,活似車輪。偏沉則隨,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。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。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。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懂勁後愈練愈精,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。
本是捨己從人,多誤捨近求遠,所謂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,是為論。

十三式行功心解(武禹襄):

以心行氣,務沉著,乃能收斂入骨,所謂「命意源頭在腰隙」也。
意氣須換得靈,乃有圓活之趣,所謂「變轉虛實須留意」也。
立身中正安舒,支撐八面,行氣如九曲珠,無微不到,所謂「氣遍身軀不稍癡」也。
發勁須沉著鬆靜,專主一方,所謂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也。
往復須有摺疊,進退須有轉換,所謂「因敵變化是神奇」也。
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,所謂「勢勢存心揆用意,刻刻留心在腰間」也。
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重之虞,所謂「腹內鬆靜氣騰然」也。
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,不偏不倚,所謂「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」也。
以氣運身,務順遂,乃能便利從心,所謂「屈伸開合聽自由」也。
心為令,氣為旗,神為主帥,身為驅使,所謂「意氣君來骨肉臣」也。

打手歌:

掤捋擠按須認直,上下相隨人難進。 
任他巨力來打我,牽動四兩撥千斤。 
引進落空合即出,沾連黏隨不丟頂。

太極拳十要:

一、虛靈頂勁 頂勁者,頭容正直,神貫於頂也。不可用力,用力則項強,氣血不能通流,須有虛靈自然之意。非有虛靈頂勁,則精神不能提起也。
二、含胸拔背 含胸者,胸略內涵,使氣沈於丹田也。胸忌挺出,挺出則氣擁胸際,上重下輕,腳跟易於浮起。拔背者,氣貼於背也,能含胸則自能拔背,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,所向無敵也。
三、鬆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,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,下盤穩固。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,故曰:「命意源頭在腰際」,有不得力,必於腰腿求之也。
四、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,如全身皆坐在右腿,則右腿為實,左腿為虛,全身皆坐在左腿,則左腿為實,右腿為虛。虛實能分,而後轉動輕靈,毫不費力,如不能分,則邁步重滯,自立不穩,而易為人所牽動。
五、沈肩墜肘 沈肩者,肩鬆開下垂也,若不能鬆垂,兩肩端起,則氣亦隨之而上,全身皆不得力矣。墜肘者,肘往下鬆墜之意,肘若懸起,則肩不能沈,放人不遠,近於外家之斷勁矣。
六、用意不用力 太極論云:「此全是用意不用力」,練太極拳全身鬆開,不使有分毫之拙勁,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,以自縛束,然後能輕靈變化,圓轉自如。或疑不用力,何以能長力,蓋人身之有經絡,如地之有溝洫,溝洫不塞而水行,經絡不閉而氣通。如渾身僵勁,充滿經絡,氣血停滯,轉動不靈,牽一髮而全身動矣。若不用力而用意,意之所至,氣即至焉,如是氣血流注,日日貫輸,周流全身,無時停滯,久久練習,則得真正內勁,即太極論中所云:「極柔軟,然後能極堅剛」也。太極功夫純熟之人,臂膊如綿裹鐵,份量極沈,練外家拳者,用力則顯有力,不用力時,則甚輕浮,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,外家之力,最易引動,不足尚也。
七、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,即太極論中所云:「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也」。手動腰動足動,眼神亦隨之動,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,有一不動,即散亂也。
八、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,故云:「神為主帥,身為驅使」,精神能提得起,自然舉動輕靈。架子不外虛實開合,所謂開者,不但手足開,心意亦與之俱開,所謂合者,不但手足合,心意亦與之俱合,能內外合為一氣,則渾然無間矣。
九、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,其勁乃後天之拙勁,故有起有止,有續有斷,舊力巳盡,新力未生,此時最易為人所乘。太極用意不用力,自始至終,綿綿不斷,週而復始,循環無窮,原論所謂:「如長江大河,滔滔不絕」,又曰:「運勁如抽絲」,皆言其貫串一氣也。
十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,以跳躑為能,用盡氣力,故練習之後,無不喘氣者。太極以靜御動,雖動猶靜,故練架子愈慢愈好,慢則呼吸深長,氣沈丹田,自無血脈僨張之弊。學者細心體會,庶可得其意焉。

五字訣:

一曰 心靜 
心不靜則不專,一舉手,前後左右全無定向,故要心靜。起初舉動,未能由己,要悉心體認,隨人所動,隨屈就伸,不丟不頂,勿自伸縮。彼有力,我亦有力,我力在先。彼無力,我亦無力,我意仍在先。要刻刻留心,挨何處,心要用在何處,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。從此做去,一年半載,便能施於身。此全是用意,不是用勁。久之,則人為我制,我不為人制矣。
二曰 身靈 
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,故要身靈。舉手不可有呆像,彼之力方礙我皮毛,我之意己入彼骨內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串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。右重則右虛,而左已去。氣如車輪,週身俱要相隨。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便不得力,其病於腰腿求之。先以心使身,從人不從己,後身能從心,由己仍是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分寸。秤彼勁之大小,分釐不錯。權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工彌久而技彌精矣。
三曰 氣斂 
氣勢散漫,便無含蓄,身易散亂。務使氣斂入脊骨,呼吸通靈,週身罔間。吸為合為蓄,呼為開為發。蓋吸則自然提得起,亦拏得人起。呼則自然沉得下、亦放得人出。此是以意運氣,非以力使氣也。
四曰 勁整 
一身之勁,練成一家。分清虛實,發勁要有根源。勁起於腳根,主於腰間,形於手指,發於脊骨。又要提起全副精神,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,我勁已接入彼勁,恰好不先不後,如皮燃火,如泉湧出。前進後退,絲毫不亂。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,方能隨手奏效。此所謂「借力打人」,「四兩撥千斤」也。
五曰 神聚 
上四者俱備,纔歸神聚。神聚則一氣鼓鑄,鍊氣歸神,氣勢騰挪,精神貫注,開合有致,虛實清楚。左虛則右實,右虛則左實。虛非全然無力,氣勢要有騰挪。實非全然占煞,精神要貴貫注。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,不在外面。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,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於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形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。能懂開合,便知陰陽。到此地位,工用一日,技精一日,漸至從心所欲,罔不如意矣。

體用歌:

太極拳。十三式。妙在二氣分陰陽。化生千億歸抱一。歸抱一。太極拳。兩儀四象渾無邊。禦風何似頂頭懸。我有一轉語。今為知者吐。湧泉無根腰無主。 力學垂死終無補。體用相兼豈有他。浩然氣能行乎手。掤捋擠按採捩肘靠進退顧盼定。不化自化走自走。足欲向前先挫後。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。渾身是手手非手。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。

十三式行功歌:

十三總勢莫輕視。命意源頭在腰際。
變轉虛實須留意。氣遍身軀不少滯。
靜中觸動動猶靜。因敵變化示神奇。
勢勢存心揆用意。得來不覺費功夫。
刻刻留心在腰間。腹內鬆靜氣騰然。
尾閭中正神貫頂。滿身輕利頂頭懸。
仔細留心向推求。屈伸開合聽自由。
入門引路須口授。功夫無息法自修。
若言體用何爲準。意氣君來骨肉臣。
想推用意終何在。益壽延年不老春。
歌兮歌兮百四十。字字真切意無遺。
若不向此推求去。枉費功夫貽歎息。

太極拳解(吳禹襄):

身雖動,心貴靜;氣須斂,神宜舒。心爲令,氣爲旗;神爲主帥,身爲驅使。刻刻留意,方有所得。先在心,後在身。在身,則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所謂“一氣呵成”、“舍己從人”、“引進落空”、“四兩撥千斤”也。
  須知: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。視動猶靜,視靜猶動。內固精神,外示安逸。須要從人,不要由已。從人則活,由已則滯。尚氣者無力,養氣者純剛。
  彼不動,己不動;彼微動,己先動。以己依人,務要知己,乃能隨轉隨接,以己黏人,必須知人,乃能不後不先。
  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重之虞;黏依能跟得靈,方見落空之妙。往復須分陰陽,進退須有轉合。機由己發,力從人借。發勁須上下相隨,乃能一往無敵;立身須中正不偏,方能八面支撐。靜如山嶽,動若江河。邁步如臨淵,運勁如抽絲。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。
  行氣如九曲珠,無微不到;運勁如百煉鋼,何堅不摧?形如搏兔之鶻,神似捕鼠之貓。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。收即是放,連而不斷。極柔軟,然後能極堅剛;能黏依,然後能靈活。氣以直養而無害,勁以曲蓄而有餘。漸至物來順應,是亦知止能得矣! 

十三式說略(吳禹襄):

每一動,惟手先著力,隨即鬆開,尤須貫串一氣,不外起、承、轉、合,始而意動,既而勁動,轉接要一線串起。
氣宜鼓盪、神宜內斂,無使有缺陷處、無使有凸凹處、無使有斷續處,其根在腳,發於腿、主宰於腰、形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。向前、退後乃能得機得勢,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必至偏倚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,上下、前後、左右皆然。凡此皆是意,不是外面,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,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,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力;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虛實宜分清楚,一處有一處虛實,處處總此一虛實。周身節節貫串,無令絲毫間斷耳。